舞臺上,萬千絲線在懸星的夜空中不斷交織發出耀眼的炫光,國家一級文物、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織錦護臂,逐漸呈現在觀眾眼前。舞者身著漢式長裙、寬闊的長袖舞動在絲線之間,顧盼生輝搖曳生姿,“錦繡搖”彰顯漢風古韻;曲裾寬袍翹袖折腰,“紅袖繞”將漢時女性的優雅展現得淋漓盡致;于不經意間順暢變換隊形,“漢俑轉”動感魔性十足 ......妙麗善舞的舞者們用獨特的具有現代審美特點的舞蹈語匯,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。
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織錦護臂,于1995年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區的尼雅遺址,長18.5厘米,寬12.5厘米,上有八個篆體漢字: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,歷經千年,色彩依舊艷麗如初。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織錦護臂蘊含了千年前豐富且珍貴的歷史、人文、藝術、美學等信息:織錦上“五星”“中國”的篆體漢字、寓意祥瑞的古代天文星象學、珍奇瑞獸的古老圖騰,更有精美絕倫,價值極高的織錦織造技藝,經過紡織考古專家分析和鑒定,判定其是由五組經線和一組緯線織成的五重平紋經錦,不論是花紋色彩,還是織造工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。在這樣高超絲織技術的背后,我們不僅看到了古代先人們的智慧,還有千年前人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,一絲一線間,織出的不僅僅是織物,同時也是在編制一個對于美好幸福的夢想,而這個夢想一編就是幾千年。
“錦繡”舞段來自舞劇《五星出東方》中,下半場夢回長安盛世的一段舞蹈。其創作構思來源于“中國是禮儀之邦”的解讀,從肢體動作、形象氣質、隊形調度等都是圍繞著展現大國氣質來完成編排,舞者們垂眸而出、步伐輕緩蹁躚,頓挫有力,傳遞出內斂而含蓄,具有獨特古典韻味的美感;“錦繡”舞段的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是舞劇《五星出東方》主創們采風時在博物館里見到的漢代舞俑人像,設計上充分參考漢代服飾造型呈現出浪漫雅致,簡約大氣的漢制美學??钍缴系囊曰【€與直線型搭配的曲裾袍為參考,錦緣繞襟作傾斜狀隨女子身型曲線旋繞而下,與上身大面積簡約寬大的造型形成互動關系,樣式簡約之余而又不失流動性與節奏性。
舞者造型和化妝上也是以漢時期審美為出發點,頭飾設計為漢白玉質感紋樣的造型,莊重而典雅,面部是極具漢時期代表性的妝容“長眉紅妝”。大面積運用朱紅色鋪滿眼下及臉頰,隆重且極具氛圍感,“長眉入鬢”,充分展現女子的婉約舒美,同時,漢代的唇妝以小口為美,上窄下寬,圓潤流暢,形如倒扣的櫻桃,深度還原漢時期的文化審美。
舞劇《五星出東方》“錦繡”舞段已在劇場內收獲了很多觀眾的喜愛,此次亮相央視春晚舞臺,舞段也進行了多處調整。舞蹈編排上根據春晚舞臺的橫寬比,在舞蹈隊形上和各個段落之間的動與靜、獨與群的關系上做了細節的調整變化,讓段落之間串聯更流暢,獨舞和群舞的主次呈現也更加鮮明。造型上,在古代漢妝基礎上增加了發髻的裝飾,并特別強調了眉眼的細節塑造,不僅展現出漢時期妝容審美特色,也使得舞者造型呈現更加豐滿,古典韻味十足。音樂方面,加入了罄和編鐘等中華傳統器樂,實現了厚重且極具穿透力的聲音效果,充滿了濃郁的東方色彩。結尾處由緩收變成了強收,舞者們再度形成與節目開頭相呼應的漢俑造型。隨著一聲錚鳴,舞畢,大夢初醒,漢俑依舊靜靜的佇立在舞臺上,只有舞者們擺動的裙邊訴說著那一場夢幻般真實的穿越之旅。
舞劇《五星出東方》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、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出品,北京演藝集團聯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、和田地委宣傳部共同制作,北京歌劇舞劇院、新疆新玉歌舞團演出。該劇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織錦護臂為題材,講述了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、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,從劍拔弩張到并肩攜手、從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,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,詮釋了各族人民“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”,結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主題。該劇前不久剛剛榮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”獎和第十七屆文華大獎,并即將于2月17—19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開展獲獎后的首次演出,后續還將進行全國約50到100場的全國巡演。